宁大人

宁大人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宁大人 > 正文

黄土地的女儿

发布日期:2015-01-08    作者:     来源: 《宁夏大学报》2012年5月14日第9期     点击:

她从“塞上江南”走来,是西部这块热土哺育出的黄土地的女儿。

她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现为宁夏大学农学博士、教授、博导,农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她多次获得宁夏大学教学质量奖、教学优秀奖,2010年评为宁夏大学第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是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指导学生参加自治区及全国各类竞赛屡获大奖。

她是一位服务社会成果丰硕的农业专家。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自治区专家服务团成员,贺兰、永宁、红寺堡都有她服务的基地。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自治区科技攻关等项目12项,正在主持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重点项目等4项。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4篇。

她是一位勇于担当的民主党派成员。现任自治区政协委员、九三农林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宁夏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她以参政议政为己任,利用节假日参加自治区政协、九三区委会、九三农林专委会组织的各项调研活动,完成或协助完成各类专题调研报告十几部,组织提案20余件,社情民意20余份,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所率领的农林专委会获区九三2009年参政议政突出贡献奖,她个人获“参政议政贡献奖”。2010年九三宁夏大学委员获“全国优秀基层组织”奖,是宁夏唯一受表彰的先进集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走近张亚红,探究、领悟她平凡故事中 的人生境界。

———— 青枝绿叶做嫁衣 ———

1988年,23岁的张亚红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气象专业本科毕业,至今一直在高校从事农业气象学及设施园艺的教学、科研工作。为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她奉行这样的古训:“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1997年,张亚红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完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1999年,她抛下不满四岁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获出国访学资格,远赴以色列VOLCANI中心,参加“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学习班。2003年,年届不惑的她,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学位。

2007年,张亚红由宁夏大学农学院农科基础教研室主任被学校公开选拔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她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211工程”建设的根本使命,几年来,在学院逐渐实行“农科创新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两个体系的构建。一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科研导师制”、“创新学分制”、“本科生参加老师科研项目” 等模式,实施以“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教学综合大实习”、“实践操作专业课”等教学模式,实施“3+1”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示范园区实训教学的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的生产服务水平,签署了35个实习基地,做到每个专业有1-2个设施完善的综合实习基地。“两个体系”的构建并实行,对农学院本科学生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农学院申请的中央支持地方项目“校内温室实训基地”筹改建和管理的担子落在张亚红头上,历时半年多的筹建,她当监工、抓质量、筹资金、跑材料,天天奔波在学校和温室之间,牺牲了整个暑假,不知求了多少人、说了多少好话、受了多少苦,终于完工了。她组织老师精心给这些温室划分了功能区,现在看到一块块长势喜人的小麦、水稻、玉米、黄瓜、苗木的教师科研区,一棚棚花卉、果树、蔬菜的学生新技术实训操作区,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忙忙碌碌进出温室打理作物,她是如此的欣慰,植物生产类学生终于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了!

张亚红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每一课程,提一专业热点问题让学生筹备,把课堂作为创业大赛的模拟讲台演讲,将优秀的小组推荐参加大赛,教学效果良好。2009年“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提高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获宁夏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指导毕业的本科生多人获“优秀实习生”“优秀毕业论文”奖励,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优秀毕业生”,2人获“优秀三好学生”,1人获“优秀学生干部”及“孝廉奖”。指导学生获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参加第六届、第七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特等奖各1项。2011年指导的“日光温室果树促早栽培方法及装置实现”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是自治区在本届“挑战杯”获得的唯一也是最高奖项。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是宁夏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指导教师。

———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

张亚红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她在众多的项目执行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多项专利和鉴定成果,而且进行了大面积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科研活动中,紧密结合宁夏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进行科技创新,通过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将专利进行产业化开发,反哺农业。

历时五年之久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体日光温室智能卷闭帘、卷闭膜分布式控制系统”和“设施果树促早栽培环境管理预警仪”,集合了宁夏大学农学院、物电学院和数计学院的相关专业知识,该装置已进行成果转化,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开始大面积推广。这些产品推进了自治区日光温室现代化发展进程,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她完成的项目有5项进行了成果鉴定,1项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资助,已在全区推广。获发明专利4项,有3项专利签署协议进行转化。

张亚红从1998年以来独立完成和与人合作,在全国十余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国温室气候区划、温室采暖参数等设施研究。研究农作物包括葡萄、黄瓜、桃树,以葡萄的研究较为广泛,如栽培、冻害、抗寒、土质及适应性等专项研究有十余篇,温室环境与调控等方面论文论文近三十篇。注重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她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立足宁夏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生产实际,把目光对准宁夏的气象、山川、河流及农作物,长期奔走在生产第一线,为农业园区送技术、做培训,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科技惠及千家万户,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

——— 洒向人间都是爱 ———

作为教师,张亚红是一位“善教者”,她善教的奥妙,就是“身教亲于言教”。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她热心公益,把奉献爱心作为自觉、自发的生活方式,她爱教育、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

她带领九三社员,逢年过节自费去敬老院,携带自购的大米、面粉、香油、牛奶看望素不相识的老人,还给老人们分发零用钱。在任职的四年里,每到节日慰问年老或生病社员 已形成习惯,从未间断。

她认识一位孤寡老人,现年92岁,老太太与她非亲非故,只是因为多年前相识,孤独无伴,她便经常照管,问寒嘘暖,给钱带物。看老人年事已高,给老人准备了全套的寿衣,老人热泪盈眶,经常拿给别人看……。这一关照就是20年。为了安全,她建议老人入敬老院,所有费用由她支付。老人执意不去,说:“你就是我的亲人,现在我还能动,有一天起不来了,你给我穿老衣。”她含泪答应了老人的嘱托。

她鼓励学生参加区外各类学术会议,学生只需花一元钱乘公交到火车站,然后往返车票、食宿、交通、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全由她替学生支付。

她经常带学生下农村、进大棚,为了赶公交车,有的学生来不及吃早饭,她就在家备好早点给学生带上。有的学生已用过早餐,可她说“干活重,多吃点”,又发给人手一份的早饭。中午经常赶不回来,附近又无方便饭馆,她就在自己家里做好饭菜,送进大棚和学生一起蹲在里面吃。

她关心在校外实习的学生,给学生买了全套炊具,教他们做饭,还把家里的彩电搬到学生的临时住所。学生说,虽然有半年多时间一直在田间、地头,因为有老师的关爱,我们不寂寞。

她从2009年以来,一直资助多名宁南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的从上本科到研究生毕业,学费、生活费均由她负担,先后有近十名学生在她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

她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论本科生或研究生,只要听说哪个学生有难处了,她就伸出援助之手,或出钱或给物。有的学生不好意思用老师的钱,她就说“这是借给你的”。一个学生家庭困难,放寒假前,她把家里半新或很新的衣服装了两大纸箱,有20多件,冬天的毛衣、棉衣,夏天的单衣、衬衫一应俱全。这个学生不仅自己穿用,还分发给亲友和邻居,说“这是我们老师给的”。

她经常领着学生下地干活,有的女生嫌脏怕累,她穿着皮鞋带头踏进猪粪里,用手捡里面的塑料和杂物,给作物施肥、扬粪。工具不足,她就趴着、跪着,默默地用手挖土、刨坑,一脸汗水、两手泥土。学生们看老师这么投入地干活,二话不说,都跟着老师一起干。

她资助学生慷慨大方,从不计较回报和吃亏,可是,对自己却节俭得近乎“抠门”,学生说她一年四季好像就黑色、暗红色两套衣服,很不时尚。为了节约经费,每次下园区她都和学生一起挤公交车。凡让学生购物,都是自己先给钱,然后交回票据。学生说,每次拿着老师给的钱总想着怎么省着花,如果花了不该花的钱,老师尽管不说,但自己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觉得对不起老师。

她为学生操心、负责不只是在课堂,学生毕业了,她千方百计、动用各方面资源,给学生推荐、介绍工作,甚至自己掏腰包为学生打点。看着老师手提礼物,站在用人单位门前,她那诚恳的央求,期待的目光,久候的背影,让学生禁不住热泪盈眶。

塞北江南几今古,丹心一脉落诗边。

采访张亚红老师,她清丽、雅致的仪态和气质,亲切、平和的语调中透出深邃和执着,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崇敬。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如果下一辈子还让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张亚红说。

她心中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学生的激情,它从人格当中来, 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她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人生追求、价值体现融为了一体,其心甘情愿的付出,兢兢业业的创造,来自于卓越人格的自然趋势和生命必然。

风一更,雨一更,三十年间风雨兼程;

日一轮,月一轮,昭昭业绩日月同辉;

拼一路,博一程,无怨无悔奋勇前行;

情一腔,爱一腔,无私奉献大爱无疆。

推荐理由:

她是黄土地的女儿,她的言与行,显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她是德艺双馨的大学教师,把爱默默地献给了教育事业和莘莘学子。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她让教师这个职业迸发出了耀人的光彩。

(推荐人:何凤军,农学院党总支书记)

(作者白青:宁夏大学2009届农学硕士研究生; 伊村:《宁夏大学报》记者)

上一条:孜孜不倦 诲人无声 ——访马克思主义学院白宁芳老师
下一条:风去风来 我心依旧 ——郎伟教授侧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