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人

宁大人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宁大人 > 正文

陈育宁:立足实际办实事

发布日期:2021-04-27    作者:刘雪茹     来源:     点击:

鸟语花香、姹紫嫣红。这样的春日美景对于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大西北无疑是一种奢望,然而,对于坐落在大西北的宁夏大学而言,2001年的春天注定是要被记入学校发展史册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4月,陈育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就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这对知天命之年的陈育宁来说是一次身份的巨大转变,而对于宁夏大学来说,则是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的一次重大机缘。

宁夏大学即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关键是树立自信心”

春天到来之前,必定是寒风凛冽的冬天。

“扩招对于偏远地区的子女、农村的子女、少数民族的子女、贫困地区的子女来说,是一件好事,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对镜头,陈育宁书记一边回忆,一边轻轻地点头微笑说道。他上任伊始,合校和扩招以后,寒门子弟的“春天”来了,宁夏大学却迎来了“冬天”。

在校的学生从以前的6000多人快速增长到10000多人,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相比,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学设备落后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成了阻碍宁夏大学发展的瓶颈。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冬天”踏入宁夏大学的。顶着重重压力,陈育宁仔细阅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认真研究了法律赋予高校教育的七项自主权力,这使得他的信心倍增。客观上有了法律赋予的自主权,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一切先从基层调查开始”,陈育宁说得掷地有声。

两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开过一次正式的会议,没有发表任何正式的讲话,陈育宁每天的工作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各个校区的教室、

实验室、食堂、学生宿舍乃至锅炉房,他渴望了解宁夏大学的每一寸土地,熟悉运行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调研中意识到宁夏大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全国看,差距依然很大,困难不少,但是我有信心。”在对宁夏大学有了深入了解之后,7月7日,陈育宁主持召开了“宁夏大学副教授、副处级以上人员大会”。会上他明确提出宁夏大学未来发展的五个关键点:一是要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二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三是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四是建设优质教师队伍,五是扎实做好学生工作。如今看来,宁夏大学自此以后的发展都没有离开过这五个关键点。

“对于宁夏大学的发展,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树立自信心。”

陈书记如是说。

“是机遇,也是挑战”

2002年6月,宁夏大学接到了教育部将组织专家评估组在11月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的通知。“评估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研究它。”这是接到通知后陈育宁的第一反应,研究的结论是“以评促建,积极迎接评估工作”。11月12—15日,教育部专家评估组莅临宁夏大学,全面深入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此次教学评估,是宁夏大学建校40多年来第一次用国家统一的指标要求进行的全面、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有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8个观测点。每一级指标、每一个观测点都有量化的要求。严格的量化指标对宁夏大学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当然也是一次机遇。

经过评估,专家组将评估结果作了两次反馈。第一次是大会反馈,这个反馈意见从六个方面肯定了宁夏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定位以及教学工作、教学的中心地位等,总体上给了“良好”评价。陈育宁心里很清楚这个“良好”,有着专家组对西部落后地区高校关照、支持的因素。如果说第一次大会反馈是考试卷上的“良好”,那么第二次小会反馈则连“及格”都算不上。第二次小会,主要是每一位专家向校领导班子反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意见,专家组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考试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及格。制度不严格,检查、督查跟不上,老师们把50多分的卷子都改及格了,及格率达到了70%~80%。“这个问题虽然是个别的,但这是责任心的问题,这是误人子弟!我当时真的是很无地自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谈到这些问题时,陈育宁的声音变得严肃而低沉。

该怎么办?思考良久,他大胆提出“跳出宁大看宁大”的观点。陈育宁说,站在全国看宁大,用全国本科教学的标准衡量宁夏大学,就会看得更清楚。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补短板。以狠抓教学质量为抓手的教学质量年活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

评估结束后,宁夏大学按照全国统一的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在校内搞起了评估,把教学评估的指标都分解开,分配下去,一个学院一个学院地检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落实。同时,积极培养教师队伍,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每年坚持拿出200万元送出100个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就在此时,宁夏大学再次接到通知,2007年教育部将组织进行第二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此时距离第二次评估到来,还有四年。

“‘负重拼搏,再爬四年坡’,宁夏大学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四年时间,我们一年一个台阶往上爬”,陈育宁说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后来,“负重拼搏,再爬四年坡”这句口号极大地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在艰苦爬坡的岁月里,成了大家的精神动力。但是,只有口号不去落实,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于是,陈书记提出的“落实就是发展,否则就是空谈”这个口号,在做好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之后并付诸行动时,也被大家叫响了。

成绩是奋斗出来的。四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2007年的12月,教育部派出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强有力的专家评估组,对宁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第二轮评估,此次评估,专家组给予了宁夏大学高度评价,评估结果达到了“优秀”等次。

宁夏大学一直不断努力,负重前行。在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了宁夏大学第一个博士点,实现了宁夏高校自主培养博士生“零”的突破。2008年,宁夏大学建校50周年前夕,学校步入“211工程”院校行列。同年,陈育宁无可争议地当选“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这一荣誉,正是对他在宁夏高校教育战线上所取得成绩的最好褒奖。

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扎根西部,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关系,他是有区域特色、有较高水平、较高质量的大学的、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史学专家。

“是磨难,更是财富”


“有一天中午,我去教室,发现角落坐着一个孩子,我问他为什么不去食堂吃饭,我看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干馒头。”这个画面深深地

刺激到了陈育宁。为了了解宁夏大学还有多少像这样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他当即展开调研。据了解,当时全国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25%,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9%。宁夏大学则要略高于这个平均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28%,特别困难学生则超过10%。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度过困难期,成了当下学校面临的一大重要难题。

面对难题,学校成立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门工作机构,采取各种办法,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建立以“奖、贷、助、补、减、免”

为主要手段的资助体系。几年来,宁夏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的奖学金、助学金有24项,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金300多万元,受助学生达到4200人(次);学校政策性减免师范、农林类专业学生及获国家奖学金学生的学费达630余万元,受益学生达6000人(次);筹措贷学金、助学贷款100多万元。2005年又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贷款完成学业。虽然这些工作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求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保证了他们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造成心理上的自卑,产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如何解决好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陈书记很清醒。接下来的学生工作中,他带领校领导深入学生中间,做他们推心置腹的良师益友,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随后,安排辅导员住进公寓,更近地关心、照顾这些学生。春节时,陈育宁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品到经济特别贫困的学生家中,看望他们及其家人,送上粮油米面,他又自掏腰包为学生发放了“压岁钱”。在他的建议下,逢年过节一些学生回不了家的时候,自治区的领导、学校领导都会来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度过愉快而难忘的除夕之夜。就这样,物质精神两手抓,学生们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出发。贫困生们坚信,人生正如陈书记所言:贫穷是对我们的磨难,但磨难也是一种财富。

家里几个被书挤满的“顶天立地”的大书柜赫然昭示着陈育宁的学者身份,书房、客厅多张获奖证书以及出席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会议的嘉宾证,记录着他在学术上的辉煌历程。2008年,63岁的陈育宁卸掉了身上所有的职务,不再担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他回归学术、重返讲坛,受聘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担任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着他所热爱的民族历史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陈育宁热爱宁夏大学,寄希望于宁夏大学。他曾在2018年9月宁夏大学建校60周年时赋诗《贺宁大甲子》:“桩打荒滩谋大厦,风击沙枣炼方华。细雨点点茵茵绿,甲子一顾再出发。”今年75岁的陈育宁,仍然致力于宁夏大学的发展,宁大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奉献,他的辛勤耕耘也为宁大书写了最亮丽的底色。


上一条:陈育宁:路在自己脚下
下一条:陈育宁:政坛·杏坛·书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