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一等奖
置身兰台不言悔 卷卷档案总关情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 武林娥
光阴荏茬,转眼间,我已在教学、科研档案管理战线上耕耘了20个春秋。在这20年期间,我作为一名高校兼职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置身兰台不言悔,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得到了锻炼,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回顾我与高校档案事业共奋进的日子,有感慨,有艰辛、有欣慰、有快乐,一幕幕挥之不去,历久弥坚,成为影响和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一、牵手兰台 无怨无悔
我于1981年参加工作,成为额济纳旗林业局的一名会计,后因行政事业单位合并,林业局、畜牧局、还有当时的科委合并为“畜牧、林业、科技局”,我成为了一名有着七个二级单位的“畜牧、林业、科技局”的总会计。这在当时是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份美差,但为了一家人的团聚,1994年我舍弃了这份工作,转行成为宁夏大学政法系的一名教学秘书兼教学、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一些亲戚、朋友、同事都为我惋惜,认为“在高校从事一个系的小秘书工作,替人跑腿不说,成天要和一堆故纸打交道,你图个啥。”我当时也明白,选择这份职业,就意味着不但要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而且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份职业,从此和兰台牵手,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既然选择了它,就要热爱它。所以,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我不但逐渐喜欢上了这高雅宁静的大学校园,而且我更热爱这忙忙碌碌的工作。曾几何时,我在整理档案的寂寞中得到慰藉,在为师生员工的服务中得到快乐。20年来,我亲自参与了宁夏大学政法系和政法学院教学、科研档案的建设工作。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到档案史料的筛选、编纂,再到教育部两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最后到学院教学、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以及教学档案电子库的建立等,走过了一条既有艰辛,又有收获的道路。
二、置身兰台 辛勤耕耘
刚到系里工作,由于前任教学秘书休产假,学生的学籍档案只有任课教师交来的原始成绩单,几个学期的学籍都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汇总登记到学生的学籍卡片档案中,教学科研档案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潜心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另一方面立即着手进行学籍卡片档案的整理、补录和归档工作。
1997年,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合并办学。在校区调整中,政法系由宁夏大学校本部搬到南校区。2008年,学校在新宁夏大学A区建设了文科楼,我们又从南校区搬回文科楼。在来回两次大的搬迁中,我组织人员将档案分类进行装箱、打包、并进行标识。搬迁后又按照标识分别进行整理上架,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但我从未喊过累,顾不上孩子,更别说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1999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政法系教学科研和学生档案的数量迅速增加。学生的全部档案存放在系办公室的木制柜中,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试卷、毕业论文等堆放在办公室。2001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随机评估。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各系建立了1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档案室,购置了铁皮档案柜,使系教学、科研档案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2003年开始,学校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校院系三级管理、两级实体的管理架构,以政法系为基础成立了政法学院,学院设立了教学、科研办公室。我被选聘为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随着评估时间的推进,我和我的同事也进入了紧张的评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43个观察点的建档工作。我们加班加点,中午从未休息过,大拇指由于整理档案盒,磨开了深深的口子,用胶布贴上继续干,没有人叫苦叫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按照教育部评估标准,完成了43个观察点的建档工作。同时,我们将近五年的考试试卷和历年学生的学籍档案按照教育部要求整理归档,将每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整理装订成册,进行归档。另外我们还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学业务档案和科研档案、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图片、光盘、录音、录像等资料进行归档。当我们看到一盒盒、一卷卷我们亲手建立起来的档案,整整齐齐的排列在档案柜的时候,我们欣慰的笑了。
2007年,教育部将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正式评估。我针对随机评估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加大整改力度,特别加强了学院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制度建设和特色档案的建设工作,查漏补缺。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评估,并获得了优秀等次。
2008年,学校跨入了“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我深知,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无怨无悔地做好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于是,我按照教育部评估标准,在继续完善43个观察点档案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工作实际,着重抓了五类档案创建:一是重大改革与创新档案建设。如,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学院新专业设立等;二是学术档案建设。如,学院重要科研立项档案,根据不同级别课题分类建档等;三是各类活动档案建设。如学院开展的“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以及学生开展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四是“教学名师”及“优秀青年教师”档案的建设。服务于师资队伍建设;五是精品档案建设。如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等,还有各类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的图片、录音、录像档案等。并结合自己主持的课题,与学院计算机老师共同开发了学院教学科研档案管理软件,实现了学院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规制”管理。
三、心系兰台 真情奉献
经过20年的奋力拼搏,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和师生员工的认可。2005-2007年度我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在年终考核中评为优秀。在繁忙的工作中,我边干边学,努力钻研档案知识理论,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学术研究,先后在档案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主持完成校级科研课题、校级教改课题各1项,主持在研校级课题一项。2009年我也顺利晋升为副高职称。当然,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已经与这项工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这项工作更理解、更热爱、更骄傲。我要心无旁骛地为之去拼搏、去奋斗,为学院的档案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顾自己20多年来的感受,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兰台人不易,而作为一名高校的兼职兰台人更难。我饱尝了兰台的清贫与辛酸,我整天面对枯燥的工作、清贫的待遇、低微的职位,青丝变白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我挚爱的高等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现在我已年近半百,但我深知我为之奋斗的档案事业是学院乃至学校发展的基础,它记忆着学院乃至学校昨天的历史,承载着每位学子奋斗与拼搏的历史,记载着每个老师辛勤耕耘的历史,我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党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从不敢懈怠。每当我为老师提供一次档案服务、每当我为学生提供一次档案服务,看到他们满意的笑脸时,我就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记得今年五月份的一天,2009级的学生照完毕业照。我从文科楼走出来,学生喊老师、老师,我回过头问是喊我吗?学生说是,您能和我们合张影吗?我说好啊,合完影后学生说老师您对我们真好,真有点舍不得离开你们。我开玩笑说,我好在那?能说说吗?有位女同学眼里含着泪花说,老师,您忘了吗?我考公务员进入面试,用人单位要一份我按时毕业的学籍证明,由于我有两门课刚补考完,补考试卷老师还没阅出来,教务处无法给我开证明。在我很无助的时候我找到您,您安慰我别着急,您当时就拿起电话给两位阅卷老师打电话,请求他们晚上加个班将我的试卷阅了。您让我留下电话。第二天刚上班您就打电话告诉我:“阅卷老师说,你的两门课都过了,成绩单已打好,你拿成绩单去开证明吧”。我想,这就是我们高校的兰台人,用真情书写的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吧。
20年弹指一挥间,置身兰台我无怨无悔,我崇敬我挚爱的兰台工作,因为它寄托着我们的师生情和人间真爱,我发自肺腑的说,作为兰台人,我骄傲,选择兰台、奉献兰台,我无怨无悔。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二等奖
依依兰台情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学生) 张敏燕
翻开历史的繁浩帙卷,一座神秘而令人向往的秘籍宝库——兰台,撩人心扉地矗立在眼前。从汉朝的班固、司马迁,到盛唐时代的张九龄、白居易,有多少文人墨客都与兰台结下了难解的情缘。兰台上,石渠阁中,有班固修《汉书》,撰写《两都赋》,更有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警世名言。只因有兰台,才保存了中华文化精粹。从兰台、石渠阁到天一阁,从毛泽东的马背铁箱到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这正是中华文明的续延,每一部历史典籍都凝聚着中国兰台人的智慧和心血。
半年前的毕业实习,我选择到学校档案馆工作,有幸成为了一名兰台人。从此,我就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档案相识之初,总觉得她单调、呆板和沉闷。然而,. 在与她心形相随的四个月中,我却对她渐渐产生了一种化解不了的情愫,在我的眼中,档案已不仅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或是生命中形同路人的过客,而是我人生路途中邂逅的一位能够相知相依的伴侣,一位能够开启心智的良师益友。细细地用心品味,就会发现档案具有十分迷人的人格魅力。
档案无论是身穿甲骨、竹简,还是衣着纸张、光盘;无论是蜗居架阁库,还是荣登高楼大厦;无论是遭受焚书坑儒的伤痛,还是迎来现代文明的光辉照耀,都是一样地沉稳冷静,不卑不亢,能屈能伸,品性依旧。她仿拂是一位历经沧桑、饱尝炎凉的得道高人,看破尘世,了然于胸,坦诚地从远古走来,无遐地向未来走去。
档案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忠于真实”。无论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还是在险峻的社会环境里;无论是面临消磨殆尽的生命威胁,还是面临粉身碎骨的死亡考验,她都不曾改变那颗真实的心。因为她深知,维护历史原貌、捍卫事实真相就是她的神圣使命;因为她坚信,讲实情说真话是她独特的风格。纵观古今,她始终保持初衷,表露真我,对历史对事实忠心不二,一以贯之。
档案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链条,它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客观地面对一切世事变迁,忠实地记载历史的美丑善恶,有力地匡正着花样翻新的野史和传言。它以其特有的客观和公正,为一代代后人保留了真实的历史。
在档案馆工作的那段时间,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档案馆的工作很单调,兰台人的生活很平淡,他们从事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也注定他们不会叱咤风云。他们每天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行,鉴别并捡拾一页页剥蚀了的记忆碎片,仔细地把它们拼接并保管起来,让历史清晰、完整、连贯。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无人喝彩,没有权力,也少有金钱,不受世俗青睐。但厚重的历史让我们感受的是庄严,真实的生活让我们感受的是快乐!兰台人是一群最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整天面对一大堆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地重复着归类、抄写、装订等一系列机械的动作。然而,正是这简单重复的工作,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没有哪一项工作可以像档案工作那样可以穿越时空、横贯古今。通过四个多月的工作和实践,我对档案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崇敬这份工作,因为它能“对历史负责”;我热爱这份工作,因为它能“为现实服务”;我理解这份工作,因为它将“替未来着想”。
我崇敬那些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者,因为他们是衬托鲜花.的绿叶,辉映碧空的云朵。同那些风光的职业相比,档案工作确实是寂寞的,但谁又能说寂寞不是一种美呢?想到许许多多优秀档案工作者代表,他们一生质朴、平凡、寂寞,但他们坦然、安逸、快乐,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一种真实的人格美和高尚的道德美,这种美就象在高山遥望远处的奇峰异石和远眺翻滚弥漫的云海,其美在沉寂、美在恒久,美在超然!
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像这样口号式的豪言壮语,我们谁都习以为常地适用,可是对于一个档案工作者来说,却是一场生命和意志的磨砺!干档案来不得半点喧嚣与虚荣,它注定你要将全部的挚情与热血倾注其中,注定你必须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精神来忘我地付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更需要一批“躬耕馆室,不求闻达”的人在档案这块贫痔的土地上默默地奉献。
伟大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作为兰台人,他们很普通,很平凡,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我要说,兰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同样能让自己的生命闪光!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的大草原;兰台人,虽然平凡,却一样能走向不平凡。一位哲人说过:“伟大往往是在平凡的夹缝中闪光。”兰台人,虽然是个平凡的代名词,但是平凡的生命在奉献中也能得到升华,平凡的生命一样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中,让我们一起奉献;在奉献中,让我们的生命闪光!
.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可以使我们受到感动,那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阳光和内心崇高的责任!”作为一名兰台人,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记录好现在的每一件事,就等于给历史的天空添一颗星;归好每一份文件,就等于给历史的大海加一滴水;管好每一份档案,就等于给历史的厚土栽一棵树。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兰台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了档案,无数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为了档案,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
华夏文明岁越八千,兰台功绩赫赫声名。斗转星移,时代更迭,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硝烟的熏染,更显得苍劲凝重,风度谦谦。中华文明得到岁月风雨的洗礼,更显得精湛纯美、光华艳艳。月落日升,周而复始,兰台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兰台依旧兰台。战火岁月中,兰台人千辛万苦,为了世界的进步保住了秘籍宝典;和平年代里,兰台中的珠玑文章为中华民族的腾飞锦上添花!
谱写兰台新篇章,再创兰台新辉煌,我们任重而道远。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二等奖
我的兰台梦——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宁夏大学 档案馆 翟伟
曾几何时,作为一名学子还在南昌的灯红酒绿下踟蹰徘徊,转眼间走上工作岗位已近八年,八年来既经历过做学生工作的沉重心理压力,也经历过宣传工作对体能的极限挑战,终于在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时刻,我做出了人生的又一个重大决定,选择档案馆、选择档案事业。尽管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不可理解的举动,但是正像汪曾祺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只顾风雨兼程”。
面临的事业是全新的,同事的面孔也是全新的,对我的挑战更是全新的,对于我这样一个未接触档案工作的新手来说,初入档案馆的感受更是如此。
但是,领导的重视与同事的接纳又一次燃起了我重新奋起的信心。我逐渐从一个局外人开始真正迈进“兰台”这个神秘的殿堂。一排排整齐的柜架、一卷卷排放有序的档案,让我心驰神往。
从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领导和同事都做到了事无巨细的指导和帮助,这使得我这样一个新手能够从完全陌生的状态回归到日常的工作状态之中。也许在外人看来,档案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常年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利用让人感到工作的清苦,但是“兰台人”正是在这种平淡的努力中,谱写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有人说:“女人天生爱做梦”,但是我觉得男人更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曾几何时,我还在编织自己的“大学梦”、“人生梦”,尽管这些梦给我带来了喜悦和希望,也带来过苦恼和迷惘,即使现在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也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但是领导的殷切期望与周遭“兰台”同仁的敬业精神使我有了又一次做梦的冲动,只不过这一次作为一名兰台人,我的梦想就是真正的“事业梦----兰台梦”,至于梦的内容,我的“兰台梦”就是立足兰台,无私奉献,为实现“建设与文化强国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在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洪流中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我的事业梦想是我个人梦想的主体,也是我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档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古往今来治国安邦的谋略,可以使今人借鉴前人的经验,增长智慧,帮助解决社会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和疑难。档案工作虽然平淡寂寞,但是细细体味,那卷卷档案同样有千种景观、万种风情,在人的生命里同样会激起思想的火花和坚强的信念。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梦想在心头,有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实现“兰台梦”,需要的是一份静心、一份踏实、更需要勤勤恳恳地干好每一件事情。我坚信,只要我们胸怀远大理想,坚定信仰,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兰台梦”、“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基层档案工作者,一方面我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实现“兰台梦”的伟大实践,为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另一方面还将继续坚持“超越自我、服务大局、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工作主题, 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和谐、博学、创新、奉献”的 馆精神,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不断增强档案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档案“存史资治、育人惠民”独特作用,共圆“中国梦”、“兰台梦”。
我在档案这所殿堂里,寻找到了一些别人未曾发觉的梦,但还有许多梦在等待着我去寻找,我去实现,我要坚定不移地去努力,在兰台这个岗位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到永远。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三等奖
大学的老电话号码本
宁夏大学网络管理中心 冀 斌
电话本和电话机一样,一直是一种普通而特殊的办公用品。在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和领导的家里,多都使用一种内部电话号码本。现在,公用电话“黄本”都很少用了,装在口袋里记电话号码的小本子更是绝迹了,可内部电话号码本依然板板正正地被使用着。
档案这类老旧东西,一般看来是个故纸堆,但它又绝不是个只供翻腾的故纸堆。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这使我不由地想起十五年前特意保存的一本大学的内部电话号码本。翻出这本老号码本,它竟然没有印制时间,看内容应该是在1993年以前印制的。
内部电话号码本算不上人事、财务等正式的档案材料,也更算不上文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常之物,却反映着我们工作、生活中很多严肃的事情。它折射出社会的事时变迁,记录着一个单位的组织变化,记录着大学里的传统与冲突,当然也反映着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轨迹。
我收藏的老号码本,是在1998年大学的合并之际,我原来工作的部门撤并,新的部门组建,我将名称未变的新旧公章一并盖在了这本老号码本的扉页上,悄悄地收存起来。注在它扉页上的时间表明,它是在1998年5月20日停止使用的,当时我也刚三十出头。一时兴致所来,翻了翻手头的大学内部电话本,竟然分别还有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版的,共5个版本。
在1998年,我们大学所在城市的程控电话号码已升至了7位数,学校内部电话的号码还使用着3位数,用的还主要是拨号盘式的脉冲电话机。在老号码本上,已记有少量的手机号和那个年代特有的“BP”机和“小灵通”号码。到了2001年这些新式通讯工具的号码就记的很多了,但不久它们又很快就悄然减少了,大量增加的是手机号码。现在,虽然各种电子电话簿代替了以前的号码本,但各种内部电话本并没有象电话亭那样消失。新印制的电话本并没有增加手机号码,也没有加注一个人的E-mail和MSN、QQ、飞信、微信等号码,号码本依旧还是那种。
老号码本表明,1998年以前,大学内部还主要是按“系“、“部”设置的,到了2007年号码本就列满了各个学院。而在这以前,学院是指独立设置的本专科院校。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们的学校增加了音乐、体育、美术和教育学院,新设置了国际教育学院和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专门的科研机构新增到了7个,如西夏学、回族文化、能源化工、西部生态、生物技术等研究机构。教辅单位也增加到了7个,其中就有档案馆。到了2011年学院达到了25个,增加了外向型的阿拉伯学院和葡萄与葡萄酒学院等,科研本部门也达到了12个,其中不乏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实验室或重点研究基地。如此,号码本上一下子出现了很多院长和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头衔。但系主任没能列出来,因为系主任没有行政级别。
号码本反映着大学的管理过程。大学对领导和机关的排列是清晰和严格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多年的变化中,你可以发现原来使用三个字命名的部门基本未变,新部门很少用三个字来命名的,名字越变越长了。就像政府机关的机构改革,机关的名称变得越来越繁琐复杂,好在领导、机关和老百姓都用默契办法来简化它们的名字。因为,无论是机关大门标牌,还是办公室标牌,一般都很难刻下这么多的字数,平时的说话、称呼中也来不及念全这些字。实际上,这些缩写或简读并不会产生歧义。
新、老电话号码本中也有有趣的事情。比如“6211”的号码就分配给了“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的使用,其实在1993年的号码本中就有这个“211”的号码,只不过这是总机室的内部值班号码,在校内是一个没有印刷在号码本上的公开号码,这是不是我们大学能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最早预兆呢?号码本上还有一些永远不变的号码,如大学原来的电话总机号码2077800,现在成了学校网页上的公共号码,传真机号码仍然是2080001,虽然这个号码早已是一个符号或象征。
号码本是人们很有印象的东西,它帮我们就记住了许多多。它能帮助我们回忆起当时的许多人和事,能准确记录下一些情况。日常中一些模糊的事或者希望模糊掉的事情,在电话本上是没法子再模糊的,因为它是一个严肃的办公用品。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三等奖
母校引领我成长-我的兰台生涯
宁夏大学国际合作处 王晶
懵懂青年初涉职场。
十年前的宁夏大学,正如一个快速成长的懵懂青年,继与宁夏工学院、银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教育学院合并之后,2002年,又与宁夏农学院组建新的宁夏大学,从此,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崭新的一页。
同样是十年前,我由一名初出校门的莘莘学子,进入母校宁夏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怀着对工作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憧憬,走上了工作岗位,处内分配我负责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想象中的外事管理工作,应该是和自己所学专业紧密相连、充满活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涉外特长;但真正接触下来,大量的文件、通知、图像、外国专家信息等收集、整理工作不仅使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单调、重复性的工作也让自己感觉枯燥乏味。我不禁暗自感叹:自己的理想难道就是这样的无意义的重复工作吗?最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周围的领导及同事们对外事档案工作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外事档案可有可无,档案部门就是纸张收集、文字录入、手工制作,只要有一定责任心就能称职;认为档案室是过时资料的“储存仓库”,档案人员是“仓库保管员”,在经费投入上少之又少,档案员外出培训机会少,因而视野狭隘化、素质降低化,工作中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认可档案只可简单重复利用的人较多,而把它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整理、改进、加工能产生经济效益和存在知识价值的较少。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一度使我迷失了方向。但是,天生执着的我,一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性格,越是不出彩的工作,我越是要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也给予了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于是,我沉下身子开始认真思考、虚心请教、刻苦学习。我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一名高校外事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首先,要具备良好心态和敬业奉献精神。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档案业务将依然处于比较后台的位置,档案人员要具备包容平凡、平淡的宽广胸怀、有甘做无人知道的小草的心理准备、安心从容快乐的对待本职工作,需要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其次,必须具备创新的管理理念,作为一个年轻的高学历的档案工作者,面对信息化的要求,须自觉从传统实体档案向档案信息化、资源化管理发展,具备高效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意识,把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再次,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具备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知识,从技术上了解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进行安全维护的知识。
多方磨砺成为业务骨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磨练,带着乐观的心态,自己的努力和勤奋终于换来了回报,工作五年以后,我已经由一名青涩学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能够熟练处理高校外事方面的相关工作,我的业务范围也由单纯的档案管理发展到外国专家管理、外专局项目管理、出国手续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2008年,宁夏大学国际交流会议中心,雷动的掌声见证了重要历史一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宁夏大学列入“211工程“进行重点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列入三期建设的大学。从此,宁夏大学走上了开放办学之路,国际化进程不断拓展,立足于民族区域特色和特色优势学科,先后与日本岛根大学、阿联酋迪拜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结为重点合作伙伴;先后有韩国、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2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国际合作的跨越式发展,给外事管理工作尤其是外事档案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着,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需要:一是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传统的外事档案管理,仅限于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的简单管理方式,时效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及作用。因此要不断把握档案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敢于突破前人、超越自我、提出档案工作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服务,实现外事档案的国际化功能。二是要改变传统的外事档案收集整理方式。外事档案有其特殊的形成规律,再加上来源的复杂化、载体的多元化等新特点,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对于学校重大外事活动,重要事件的收集与建设,学校档案部门要提前介入、与外事部门及时沟通,对一些持续时间长及工作不连续的外事工作,要分期分批收集,以确保完整性;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外事档案收集与建设面,对缺失的材料要进行再补充和再征集,要确保文字、声像、图片等资料应有尽有。三是要搭建外事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外事档案管理既是链接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纽带,又是在教学、科研方面对外收集资料的数据库,要通过建立外事档案信息网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等手段,把分散的外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外事信息网络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打开一扇通往国际舞台的窗户,帮助学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国内外高校间起到横向联合的作用,对学校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将平时的这些工作经验、所思所想、心得体会积累起来,也形成了我对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理论成果,先后在《兰台内外》、《陕西档案》等杂志发表了多篇关于高校外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文章。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进入新的时期,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的出现,给时代重新定义了速度和效率。面向未来,宁夏大学确定了科学统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质量提高战略、科研创新战略、社会服务战略和开放办学战略。作为六大战略之一的开放办学战略,要求外事工作人员要具备国际化、信息化和开放化的视野。我想,新时期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更要立足于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学生、服务外教留学生这一中心思想,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注重树立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履行工作原则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 同时良好的工作原则又能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做好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明确外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 “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校的外事交流、有利于高校的国际间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本校综合素质与国际知名度;明确不同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从外事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到最后的档案收集整理做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树立方便于工作的原则,在外事档案的建立过程中,注重档案的建立与材料归档,便于日后取阅。
要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外事工作队伍。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特点就是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外事档案的本质作用也在于此。 这就要求高校要组建一支训练有素、懂技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与交流,使得从业人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对外合作交流的各方面工作, 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技能, 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要提升外事档案的社会化、服务好水平。不断扩大外事档案收藏范围,由公共资料为主向个人与公共资料并举转变,如外事私人手稿、出生记录、婚姻记录、个人心得等;同时扩大外事档案与博物馆、图书馆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料共享。提高外事档案服务水平,根据各类用户不同需要,向用户公开档案目录,方便用户使用和检索。降低档案利用门槛,对于已作解密处里的外事档案文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整理编目后即向教职工、外国专家、留学生、社会人员开放。同时,做好保密级别和保密期限的鉴定工作,到了开放期限的档案必须对外开发,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提升其社会价值。
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三等奖
档案——你我如影随形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马根蕾
在此之前,对档案一词知之甚少,对世界档案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也不曾留意过。在我的脑海中,档案这个词就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似乎离我的生活很远。可是去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报纸上对档案的解读和诠释,才对它有了新的理解。其实,档案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如影随行,却被我们忽略,就像我们忠实的影子,即使不被我们察觉却从不曾远离。
在小时候的我们眼中,档案总是有着神秘的感觉,就像是二战苏联档案解密那样的有着无穷秘密的东西。而自从那次在网上看到上海一位知名教授关于档案的讲座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对档案的理解是多么模糊,也终于纠正了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并且在心中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档案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它并不是档案馆的专属,而是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身边。
就从我们最熟悉的说起。其实,从你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就都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档案:出生证,再到后来的学生手册、体检卡、毕业证书、身份证、户口簿、大学录取通知书、各类比赛的获奖证书,还有高三毕业时的档案袋,以及大学阶段的入党资料、我们的专四、专八证书,我们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驾照等等,这些都是档案。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无所不包的,它或是一张照片、一段录音;也可能是一张纸条、一个名片;还可能是一段文字、一个故事。然而档案并不总是严肃至极的,一段儿时的录像能勾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一张感谢的卡片能让我们记住帮助别人的快乐。档案是一种载体,它的存在意义并非是其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那一个时代,那一种感觉,那一种精神。
现在的很多中学的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档案。每一次的班级文化手册制作都收集起了高中这段难忘岁月里点点滴滴的记忆,在未来的某一天,再聚首,当大家再次翻开这本班级文化手册时,一份份档案将会勾起我们那时同学们之间所有的美好回忆。
档案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没有留心察觉,而它的起源自然要追溯到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远古时期了;而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远古以来丰富的档案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周王朝的天府,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唐朝的甲库,宋代的龙图阁,明朝的皇史,清朝的方略馆无一不是余留着档案淡淡的墨香,折射出华夏文化的盛世光芒,也让我们从前人的功绩和成就中汲取养分,累积经验,帮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可见,档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那次的网上视频观看,我从那位知名教授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有关档案的故事。了解到上海的外白渡桥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时经历了移桥大修。这座桥上如此坚固挺过了一百年,那一百年后呢?该桥的设计公司曾承诺此桥能屹立一百年。在一百年后,设计者早已作古,而其对该桥修建的档案保留了下来。所以在一百年以后,该设计公司向上海政府联系提醒外白渡桥需要修理。人的寿命有限,但却能将档案留下交给下一代人。档案跨越了时代,但使继任者仍旧能够记忆着,它在点滴之中影响着个体,使他的企业仍旧发展,这就是档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把前人的智慧结晶以文字的方式记载并存留下来,供后人借鉴参考;同样,也用前人的过失警戒后人勿蹈覆辙。
记得大二的那段日子,作为勤工俭学生中的一份子,我参与了宁夏大学B区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工作,在此期间,每天接触到各个学科和门类的书籍和卷宗资料,而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想来,我当时的工作就相当于档案管理员的工作,那些历史类及其他各领域的书籍、史料都被我们按类别归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回想起那一年的小小图书管理员的经历,还真是满怀感慨,原来那段日子就是我和各类档案亲密接触的日子、每天感受着书卷香气的日子,也是我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的日子,只是当时不曾察觉。
从这段图书管理的经历中,我知道了作为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实质是一致的,从而也理解了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的严谨与耐心;热情与辛勤,进而对档案员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其实,档案就是那个一直伴随我们身后却被我们忽视的影子,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对它的重视应该多一点,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实实的存在,不容忽视!
最后我想说一句,档案——我亲密的伙伴,你我永远形影相随!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优秀奖
执手生命的轨迹
——致第5个国际档案日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王亚敏
生命在黑夜里踽踽独行了太久,文明的曙光撕破淫黑的长夜,人类有了历史,摩挲着发展的经络,细数生命绵延而生的轨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每一个生命都有包裹在档案里的辉煌,于是,不遗余力挖掘灵魂最深处为生命呐喊叫嚣的浅浅悸动,执手每一份世间唯一的至纯至美,执手每一份悠悠铮骨的档案,执手每一份无与伦比的生命轨迹!
——题记
档案?纪念册
档案是生命中一本独一无二的纪念册,记忆,被很好的封存在档案袋里,也被很好的封存在心底。
有没有读懂过一朵花的绚烂,在青春伊始之时,开的很盛,直到北风残忍的剥去它的头顶红绿分明的桂冠,那只剩一枝独立的茎杆仍似铁杆般倔强的挺向天空;有没有怜惜过一朵蒲公英的倔强,那好似漂泊在外的游子般无可奈何的植物,游离在异域的风花雪月里,无人照顾;有没有感受过一个月夜的孤谧,亲密挚友相聚欢娱,三杯两盏淡酒下的往事,倾诉如狂;自幼至今,历历在目;人生需要记录,因为无法忘记,所以选择用生命去相守!档案,将人的一生点点滴滴刻进岁月的血液里;档案袋里封存的,是生命长久的丰功伟绩。
生命的片段太过疼痛,有的人选择残忍的抛弃有关的记忆,刻意而为之的忘记,可是生命是从一张空白画布走向五彩缤纷的过程,这条悠悠之路通常太长,长到我们无力的双手无法擎握,长到命运的暖衾无法覆及,这是世间唯一一段无法丈量的路,同样这条路上亦拥有遗忘了好多事,但他们是害怕遗忘的,那段葱茏的年华里包裹的青春永远是生命中水做的一部分,那么柔弱无骨,哪怕是丝丝缕缕的划伤,也会引得人心头怅惘,于是,不知是哪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儿,以史为档,以例为案,出了档案一物,这纸做的铁证,寄托了人们对往事世间最美的风景,生命之路内含的抽象之美,就仿佛四肢伏地,头扣地母行跪拜礼的藏民,那段至布达拉宫的距离对他们而言,亦是无法丈量的,渐行渐远渐无书,人们在经历多了的同时的就是最优秀的?一切可在他的档案中看得分明,翻开他的档案,档案中的他从小到大总是灰头土脸的倒数,档案中的他永远是最初的平庸摸样,档案可能这辈子都是这种人的软肋,因为档案的公正是物质所腐蚀不了的。
档案?滤网
档案对于我国人才就业机制的辅助,就像一只精细的过滤网,没有任追忆,条条框框列出一个人的历史,客观而无更改 ,就仿佛升级版的史记一般,只是这次,每个人都有一部!
档案,包裹了太多忧伤,承受了太多经历,这血与泪抒写的历史太过沧桑,这一部苦辛生命纪念册太过无与伦比!
档案?法槌
档案,具有无可比拟的公正性,这种公正的美,就像法官手中的法槌。
精忠报国铁骨铮铮的岳飞在历史中被很好的保了鲜,所以他的忠诚历年来无人不敬畏;而相反秦桧的叛国卑鄙也在历史长河中没有褪色过,这就是历史,被封存的历史永远是最有力的辩论者,白永远是白,黑永远是黑,这是档案中历史的魅力。
对于档案,说法太多,有的人认为它太过死板,人应该活的简简单单,活在当下!而有的人认为档案是人生最完整,最客观的记录,不可或缺!个人的观点总是无法企及全面,于是自己便保留自己的观点,越发散性思维越好,从我看来,人生在世,需要一面镜子,可记得郑国公魏征?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谏臣,不顾犯颜直谏,曾先后陈谏200余事劝诫太宗励精图治,任贤纳谏,被太宗称为正其衣冠作为的镜子,当然这是外因对人造成特大影响的例子,而人的成功却不能归于外因的,内因才是完完全全的统治者,所以人自身需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一条不落的观察过往的事,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档案是人反思自己的明镜,敞开自己的档案,自己从小的成绩是否总是尽如人意?自己从小学至大学的恩师自己可否记得,可曾拜访过?自己是从优秀堕入平庸,还是从平庸走向优异?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反思,档案这面镜子中反射出的你是最真实的你,没有任何修饰过的最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听惯了阿谀奉承,这个人不免会沾沾自喜,当一个人总是面临批驳责备,这个人便会跌入自我怀疑的谷底,这时,档案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是否你优秀到不可置疑?是否你差劲到乱七八糟?都可在自己自己的档案中找到答案。
霓虹灯盏,泱泱景繁,纸醉金迷的红尘晃得人睁不开眼,有的人凭借金钱权势爬上高位,是否他何用权势金钱装饰的庸才能逃过档案精细的过滤。
我国现阶段就业困难的现状仍在持续,市场经济下的就业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才上岗很有可能被有权有势的钱权一族挤掉,但档案很好的帮助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它将所有人脱掉物质的外衣放到一张精密的滤网上,能力不足的自然被淘汰,而经得住这一考验的,必定是栋梁之才。
档案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停留在知识阶段,更体现在对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档案对人才的过滤还停留在知识能力层面,而很多西方国家对道德的要求甚至与智平驱,有一个真实的事例就叙述了这一点,在美国有一个毕业于名牌高校的高材生在求职于一家普通公司时自信满满,但结果是他却被首先淘汰,苦思冥想不得答案,最终,他找到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结果是很出乎人意料的,此人曾因在公交车上逃票而与列车工作人员起过争执,这一事件被记录进档案里,他不得而知,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污点却成为他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人生的每一步都像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的车,只能向前,没有彩排,因为生命中蕴藏着太多的出其不意,所以迈出每一步时,需慎之又慎!而每当有不法行为出现时,档案里又会有污浊的黑迹,档案如法槌般约束着人们的一言一行,默默的为这个世界的公正有序努力着,以静制动。
21世纪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竞争成为社会上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必然。“强中自会有强中手”,没有很好只有更好,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充分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重视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博得荣誉,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切勿以身犯险,而为自己的余生留下终生的遗憾与悔恨,这是极为不明智的。
在这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65周年以及国际档案日5周年纪念来临之际,档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档案仍在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全世界档案工作者需不遗余力促进本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升档案在大众,政治家,决策者以及赞助机构中的地位,鼓励新的用户并扩大用户基础,让档案界发挥出其最大的贡献力,从而建立起更为有序的社会信心与社会互动!
哲人有语: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轮回,因为蝴蝶是来自于花的美丽;
而我想说:每一份档案都是心与血的浇筑,因为档案是来自于努力的幸福!
“档案在你身边”征文优秀奖
说说档案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唐秋怡
曾经在电视中看到,某部纪录片的拍摄需要锡商的资料,于是导演找到了档案局,层层叠叠的卷帙下涌动着历史的波涛。曾经在家乡,去图书馆的路上,总会看见严肃的档案局伫立在那儿,静静地,幽幽地。曾经在高考前夕,给自己装过档案袋,厚厚的一沓,装裹着高中的岁月。
何为档案?就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记录你的过去,记录你的历史,记录你的岁月。
高中时代,曾经做过班委,所以总是有机会给老师帮忙,尤其是每次到学期末的时候,总会有好多工作要做。记得最清楚的是帮着誊写同学们的成绩,再收集好,最后把它们都装到档案袋里面。每个同学的成绩都在那个档案袋里,每个人同学的惩奖情况都在那个档案袋里,每个同学的老师寄语也都在那个档案袋里。还记得,抱着一摞摞的档案,穿过长长的过道,踩着夏日的炎炎日光,沉甸甸的,怀里的档案就像是一个个同学的化身,对着阳光在招手、在欢笑。
不管你曾经做过什么,都会在档案里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通过帮忙整理档案,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档案。或许,档案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记录那些历史,你的过往,更多的是敦促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在无形中,就已经成为一种规矩,自己的无形的规矩,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分分秒秒管束自己。而且,不单单只是让我们的档案没有污点,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努力地让自己的档案更加多彩斑斓。于是,档案又从另一个角度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有动力做得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让我们的档案更加充实,更加完美,更加多彩。
一座城市的档案,更能体现出历史的记录。就拿我的家乡无锡来说吧。从当初一个临水的小县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都在档案中。那些战争时期的变化,那些人口的变化,那些村社的变化,那些土地的变化,那些工业的变化,那些建设的变化,那些民俗的变化,那些名人的变化,那些故居的变化……所有的历史都有根有据,有处可寻。这些档案,不仅仅可以为历史提供考据,还可以展现出一个城市的风貌和它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文字形式的城市的本身的体现。
一座座城市构成了一个国家,这些城市的档案也给国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国家的档案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见证,是一个国家成长的记录。中华民族,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灿烂过,我们辉煌过,我们领先过,但是,我们也曾混战过,我们也曾动荡过,我们也曾被欺侮过,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史为鉴,我们吸取教训,我们脚踏实地,我们展望未来。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并不能常常见到档案,但是,档案却真真实实地在我们身边。或许,你并没有感觉到档案的存在,但是,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的每一天都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密切联系。
档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昨天和今天,就是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