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同志是植物生理领域涌现出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突出的学者。他热爱祖国,1996年在国外完成学业后,谢绝了法国、西班牙等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挽留,怀着强烈的报效祖国之心,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的道路,他一直坚信“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毅然回到故乡——宁夏。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富民。长期深入科研工作第一线和多次的学习进修使其奠定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在30年的科研工作中,许兴同志形成了严谨的学术作风,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进取思想,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多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许兴同志目前已成为西北地区植物逆境生物学方面研究的领军人物,其主要成果有:
1.创立了干旱区小麦抗旱节水、耐盐新品种选育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首次提出小麦抗旱耐盐选育的“相关选择法”,建立了小麦抗旱耐盐新品种选育形态、生理指标体系,选育出了大批小麦抗旱耐盐新品种(系);开创性地进行了旱地小麦抗旱耐盐及水分高效利用的形态生理机制研究,为干旱地区有效选育小麦抗旱耐盐新品种奠定了基础;首次进行了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建立了耐盐转基因筛选鉴定基地,提升了区域作物分子育种水平;创造性地将燕麦外源DNA导入宁夏春小麦,培育出了一批高抗条锈病的春小麦新品系。
继承担“十一五”国家“973”项目“植物抗盐、抗低温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子课题之后,2012年,许兴教授再次承担“十二五”国家“973”项目“作物耐盐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子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我区作物分子育种的水平。
2.创造性地揭示了宁夏枸杞道地性的成因,为宁夏枸杞规范化种植和原产地品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宁夏枸杞抗盐生理学的调控机制研究,基本搞清了宁夏枸杞耐盐碱机制,在抗盐理论上有重大的原始创新,填补了国内外在枸杞抗盐机理研究方面的空白;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宁夏枸杞道地性研究”,建立了宁夏枸杞的DNA指纹图谱和化学指纹图谱,为宁夏枸杞规范化种植(GAP)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宁夏枸杞抗盐生理、品种选育、道地性及规范化种植、深加工及产品开发等技术体系,已在全区推广,促进了宁夏枸杞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选育出抗蚜虫转基因枸杞新品种(系),为无公害优质枸杞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兴同志主持参与的“枸杞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于 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自1996年以来由我区科技人员自主完成并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奖励。该成果从枸杞新品种选育、抗盐生理研究、规范化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深加工及产品开发、标准制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实现了品种、技术、产品和标准4个方面的创新,新品种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在全国20多个省区推广种植,平均亩产185公斤,提高了31.2%,创造了最高亩产482.55公斤纪录,降低农药成本36.75元/亩,节约肥料成本110元/亩,有效降低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首次系统进行了宁夏中部干旱带荒漠极端逆境药用植物资源抗旱机制研究,并系统开展了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农牧复合系统的构建研究与示范,为退化草场生态系统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国内外首次对荒漠极端逆境植物牛心朴子进行了抗旱机理和及其与有效成分积累相关研究,并深入开展了麻黄、首次发现并从牛心朴子分离鉴定了10个非C21-甾体类化合物和4个C21-甾体皂甙,其中1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利用其进行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区域特点开展了宁夏中部干旱带沙生道地药材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为宁夏及周边同类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成功地发现了三叶草耐旱性鉴定有效指标,并筛选出一批抗旱性较强的三叶草品种,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做出了贡献。
2011年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荒漠草原区农牧复合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试验与示范”和2012年承担的“十二五”国家“973”课题,计划将用4年时间,在荒漠草原退化土壤培肥、植被恢复与重建、农牧交错区农牧复合系统的构建以及药用植物合理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与示范,这些项目取得的成果将为荒漠草原生态恢复重建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创造性地进行了宁夏银川平原水盐运动规律及盐碱地形成机理研究,并利用燃煤脱硫废弃物为主的综合技术集成在宁夏银北地区进行大面积盐碱地改良获得突破性成果。
2005年,我校与清华大学合作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配合自主创新研制的盐碱地专用改良剂,采用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在宁夏银北14.8亩盐碱荒地上进行改良试验取得了成功。当年使用当年见效,未施用改良剂的盐碱地出苗率低于10%,几乎绝产,而施用改良剂的盐碱地油葵出苗率达到56.9%,籽粒产量达到70.6公斤/亩。2006年,在自治区领导的重视和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立项支持下,项目组在银北1000亩中重度盐碱地上进行了改良试验示范。改良后的土壤pH值、盐分含量和碱化度明显降低,土壤质地明显改善,土地松软,空隙增多,渗透性提高。改良区的水稻、油葵平均出苗率分别达到90.3%和52.9%,枸杞成活率达到93.8%,较未改良的水稻、油葵、枸杞提高了53.4%、48.4%和50.7%;水稻、油葵的籽粒产量分别达到了290.6公斤/亩、98.2公斤/亩,较未改良的水稻、油葵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240.6公斤/亩和96.4公斤/亩。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2007年项目组成功申请到“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项目首席许兴教授的带领下,经过项目组4年的辛勤工作,现已申请国家专利9项,形成地方技术标准16项,研发出盐碱地改良辅助专家决策系统软件1套。在宁夏西大滩、惠农、红寺堡建立了3个不同类型盐碱地核心试验示范区,面积4690亩,示范种植水稻、油葵、枸杞、玉米、甜高粱、林草等不同植物。改良后,试验示范区土壤碱化度平均降低22.5%,土壤全盐含量平均下降27.6%,农作物产量平均提高39.5%,林草成活率平均提高68.7%,灌溉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30.0%以上,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平均提高38.6%,亩均纯收入平均增加165元。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推介、现场培训、发放技术手册等,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暖泉农场、贺兰山农牧场,石嘴山惠农县、平罗县,吴忠红寺堡、太阳山开发区,银川市阅海公园等地示范推广20万亩,资源化利用脱硫废弃物25万吨,新增产值1.35亿元。同时在吉林、新疆、山东、甘肃、陕西等省(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河套及同类地区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面积盐碱地改良利用和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和典型示范样板。2008年,项目组被自治区政府授予首批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西大滩盐碱地改良示范区”被自治区政府列为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11年项目组被科技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
该项目研发的以脱硫废弃物和改良剂为主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使用方法简单、见效快、改良成本低、效果显著,引起了自治区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自治区主要领导、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环保署、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农大等政府官员和专家先后对项目进行了考察,认为该项目是一个既有效改良了盐碱地,又解决了我国热电厂大量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的处置问题,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2年,作为“十一五”项目的延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盐碱地改良技术工程与示范”已立项待批。该项目实施后将在盐碱地生态恢复与延伸产业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5.创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人员创建了自治区第一个工科博士点——水利水电工程。
1996年开始筹建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并逐渐组建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在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和生物技术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实验室。2005年调人宁夏大学后,负责筹建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土地退化机理与荒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研究、草地资源、生态与环境研究及生态经济与生态建设决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努力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1年该实验室已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培育基地行列。
6.促进了宁夏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对宁夏地区农业科技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兴同志在担任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体制改革,致力于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努力改善科研条件,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了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在任期间全院科研经费比以前增加了3倍,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调入宁夏大学后,许兴同志努力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围绕节水农业、盐碱地改良、草畜产业、设施园艺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承担并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推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许兴教授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发挥宁夏大学的学科优势,参与组织起草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呈报了《宁夏大学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参与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建议》的报告,得到自治区政府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多年来,许兴同志在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绩,用知识和勤劳创造财富扶之于民,为西部大开发,促进干旱、沙化地区的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再造宁夏的山川秀美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