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人

宁大人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宁大人 > 正文

风去风来 我心依旧

发布日期:2014-12-05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许多人眼里,宁夏大学是位于祖国西部的一所不起眼的高校。不少参加了高考并已经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南方省份的学生,在接到宁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来报到的路上,心里总是满怀着忐忑:不知道开往西北的列车会把自己送到一个怎样的人生天地。等来到银川平原,进入宁夏大学,才发现这所大学的校园如此开阔,这所大学的高楼如此林立。再花费一些时日静下心来上课、听讲座、做实验,接触了宁夏大学的老师们,又发现,这座阔大的校园里其实“埋伏”着一批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授。与那些多年来为学校发展、学生成才默默奉献的具有“沙枣树”精神的“宁大人”一样,自1984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高校任教至今,我与宁夏大学结缘已30年了。三十年来,我始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计寒暑,不问春秋,见证了万千莘莘学子的求学与成长,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那就是在宁夏高等院校这一重要的教育领域,以心血和汗水,用知识和智慧,扩大了文学“真、善、美”的影响力,反复印证了文学的塑造灵魂、净化灵魂、提升灵魂的功能和力量,成为了一名能以自身的人格、学识、情怀影响学生,并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优秀教师,为宁夏的文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一、扎根宁夏,爱岗敬业,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奉献给“西部大开发”的神圣事业

1980年7月,我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中学银川一中高中毕业,以宁夏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1984年,本科学业完成后,我主动放弃留北京工作的机会(我的父母亲都是1958年从浙江省和上海市来到宁夏参加大西北开发和建设的“支边”青年,按政策其子女可以选择留京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宁夏,在祖国西北的这一片土地上,默默地从事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父辈的奉献精神和人生经历深深影响着我,“未名湖”畔澎湃着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我,“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召唤着我,多少年来,我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从事神圣的文学教育工作的根本追求,同时立志于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把对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事业的由衷赞赏和热烈拥护之情转化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我通过长期的刻苦砥砺和踏实工作,通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文学素质广泛地教育和影响着莘莘学子,以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实践精神默默在宁夏的文学教育事业领域耕耘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生活背景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地处西部的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中间不可否认地出现了某些思想波动。特别是从事文学教育工作,在许多人眼里是“无能”或者“低能”的表现,是“傻子”之所为。一些高校的年轻教师无法适应西部高校较低的工资待遇和相对清贫的生活,或下海经商,或调往祖国东部发达省区寻求发展。也有好心人劝我:说你一个堂堂的“双料”北京大学毕业生(1980-1984年,北大本科;1988-1991年,北大硕士),为什么不做“孔雀东南飞”,偏要在宁夏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地区从事文学教育工作?这简直是“傻”到家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趁着年轻,赶紧找能挣钱的地方和部门寻求发展吧。每一次,我都为之一笑。我想:我的父母当年都是满怀着开发大西北的激情,自愿从浙江和上海来到宁夏参加边疆建设的南方人,他们从来都希望我毕业之后能够回到宁夏工作。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已经把生命之根深深扎进了西北的黄土地,把宁夏视为第二故乡。自己在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时节曾经有过两次选择的机会,但都选择了回宁夏从事文学教育事业,为改变宁夏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做贡献,现在临阵脱逃,实在是对自己理想的背叛。况且自己有着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良好素质,有那么多学生喜欢听自己讲课,就是对自己价值的最好肯定。一个人应该把理想寻求看得比金钱追求更为重要才是。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深受学生们欢迎的文学教师,在世俗追求的洪流当中,自己就坚守住一份清洁而高贵的理想吧。虽然教师这份职业在经济收入上不可能带来巨额财富,但看着一批批学生被自己和其他教师们辛勤培养出来,而这些毕业生们又有可能成为建设新宁夏的栋梁之材,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军人物,我的心情总是愉快而欣慰的。2003年,浙江省某大学的人文学院曾经打算用一套100多平米的住房和20万元科研启动费的代价引进我。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宁夏大学做一名普通教师,守护自己的教育理想。据宁夏媒体记者调查,从1980年2010年,宁夏已经产生高考文、理科“状元”62人,但这些文、理科“状元”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人选择出国留学或留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回到宁夏、为宁夏各项事业服务的“状元”只有寥寥数人。所以常有朋友对我说:你1984年本科毕业、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两度从北京大学中文系回到宁夏大学工作,确实是“傻”,但是却也令人敬佩。我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确实面临着许多机遇的诱惑,但是与我心中对文学的热爱、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痴情比起来,那些所谓的机遇都无法使我动摇。

二、满腔热情投入“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当中,争当文学教育名师,文学评论健将

一个优秀的高等院校文学课的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优美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三者结合,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由衷敬爱,对学生产生良好而深刻的人生影响。从教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1984年至今,我一直担任着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基础课和《8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当代文学热点研究》等选修课的教学工作;担任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名著导读》《中国当代小说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等课程的讲授工作。在文学授课中,我总是要把个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融会进去,以自身正面的思想和健康的人格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文学课的讲授当中,我特别提倡“品德、智慧、情感”三种因素的贯穿其中。我的教学观念是,文学课程从来都是陶冶学生性情的课程。在文学特殊的审美的天地里,人类最优美的品德、最深刻的思想、最丰富博大的情感,时时会得到充分的呈现。做文学课教师,就是要通过课堂上认真而动人的讲授,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当中,个人的品德修养得以提升,思想见识得以提高,情感得以丰富、充实。三十年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无论上新课还是重复上老课,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仔细地备写、检查教案,真正做到“内容岁岁增补,教案年年更新”。为了把文学作品讲解得更为客观和完整,对每次课上所涉及的具体篇章,我都要根据原作写一个作品梗概,并用电脑打印出来。在课程的讲授上,我注重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实施和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不仅概念准确,条理清晰,而且注意以情动人、在课堂上营造了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听课气氛。作为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骨干教师,我所讲授的基础课 《中国当代文学》和选修课《90年代小说研究》是最受中文系学生欢迎的名牌课程。为了上好所承担的基础课和选修课,我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了在书店购书,在家中阅读和不停修改教案的工作上。记得十多年前,宁夏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第一次推出全校性选修课,学校考虑到设置一些教学效果好,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专门安排我承担了一门《当代文学热点研究》的全校性选修课。当时备课时间只有2个月,其中又横跨着春节。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我在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自费购买了大量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作品,牺牲了春节,终于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写出了授课教案。由于备课认真,讲解生动活泼,《当代文学热点研究》一课深受宁夏大学各学院学生的欢迎。每当授课之际,90个座位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许多学生甚至站2个小时听课,让我深受感动。由于我的授课在广大师生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每年宁夏高师培训中心聘请高校名师为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讲师讲课,我是被必请的授课者之一。幸运的是,十年间,我的每一次授课总是被前来听课的年轻教师们津津乐道。也许正是这些年的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收获了累累硕果:近10年以来,我5次获得宁夏大学颁发的“教学优秀奖”(每2年评选1次);8次获得“教学质量”奖。2005年,我独立主持的教学成果“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由我主持的教学成果“少数民族地区中文专业教学模式新探索”又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由于在教学岗位上的杰出贡献,我被评为了“宁夏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7年和2014年,我又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两次授予区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2004年之后,我开始担任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点导师和负责人。在担任硕士生导师的10年间,我力求扎扎实实地讲好每一门研究生课程,同时在全面培养本专业硕士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在学位点研究生当中,我积极提倡“多读书光荣、少读书尴尬”的读书风气,提倡研究生们认真训练“两头子(嘴头子、笔头子)”,并在课堂教学中用大量时间进行有准备的(事先布置写作发言稿)讨论。为了使研究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我专门主持成立了人文学院“当代中国最新小说研读小组”,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在校研究生为研读小组的主要成员,在《宁夏大学报》上开辟读书专栏《持灯使者?当代中国最新优秀小说推荐榜》。这个小说推荐榜栏目自2010年10月开办,每月一期(寒暑假期暂停),至今已经开办了20期,共向宁夏大学师生推荐当代中国优秀长、中、短篇小说200部(篇),发表评论文章80篇。《持灯使者?当代中国最新优秀小说推荐榜》的开办,不仅使本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得以提高,在宁夏大学的校园里,它也使更多的年轻学子们受益。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在科研领域我也用心培育着“自己的园地”,为宁夏文学走向全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智慧。我长期跟踪宁夏文学创作事业,二十年来,为宁夏作家作品写作评论文章100余篇,有幸成为被宁夏文学界公认的优秀的“学院派”评论家。新世纪以来,我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结项等级为良好;正在主持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一项,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一项;已写作文学评论及散文作品100多万字,出版文学评论著作《人类重要文学命题》《负重的文学》《写作是为时代作证》《欲望年代的文学守护》四部,文学评论作品集《负重的文学》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所创作的文学评论作品《觉醒与成长:近20年中国文学的简单回顾》《1995年以来的文学发展状况考察》《偏远地区的文学新军》《宁夏文学艺术事业发展透视》四篇文章,分别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文学艺术作品评奖文学评论一等奖;文学评论作品《偏远的宁夏与渐成气候的“宁军”》《新世纪前后中国文学版图中的“宁夏板块”》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次、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此外,也曾有幸获得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宁夏优秀文化创作奖、“宁夏优秀文艺家”称号等奖项。目前我也是宁夏高校里不多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一,并以评论家身份担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同时是宁夏文学艺术院、甘肃省文学院的特约评论家,并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为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2012年,我曾有幸被中国作协聘请为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委员;2014年,又被中国作协聘请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奖委员会委员。

回望过去三十年的人生经历以及“西部大开发”以来十余年的认真付出,我庆幸自己在纷繁的世事变幻中坚守了自己的教育理想,通过辛勤而卓有成效的劳动,为发展宁夏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为繁荣宁夏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望过去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令我更高兴的是: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已经成为一名能以自身精神境界、人格魅力和丰富学识赢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高校“名师”。扎根西部、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倾情奉献,这是我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壮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是我此生无怨无悔的美丽选择。

2014年11月

作者简介:

郎伟,男,1962年出生,回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宁夏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通讯地址:

750021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联系电话:0951-5093053(办),13995008097(手机)

电子邮件:Langw1229@126.com

上一条:寂寞塞上舞风流
下一条:宁夏大学・岛根大学国际联合研究所所长王锋教授事迹材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