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人

宁大人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宁大人 > 正文

我对增林师的感激和愧疚

发布日期:2021-05-06    作者:饶恒久     来源:     点击: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尊师重教的观念源远流长,“天地君师”“传道 授业解惑”“学高人师,身正为范”这一类的说法我自以为从小就知道, 但是,直到自己当了一辈子老师,教了许多学生,即将告别讲台的时 候,才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我的老师,才慢慢领悟出“老师”这个称呼 的分量和深情。

 我曾领受过许多位老师的教诲之恩,其中增林师对我人生道路的 启迪和对我的精心培养之恩,令我终生难忘。 

 我与恩师增林先生的师生缘是从大学本科时候开始的。1978年我 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第一学期就有《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 文化饥渴的学子们,上课之前就多次听到关于对增林老师的赞誉之声, 第一次看到走上讲台的增林老师,衣着极为朴素,个矮,面黑,毫无 惊人之处。然而,当一行劲拔潇洒飘逸的粉笔字出现在黑板上 ;当一 口标准、洪亮、中气十足的普通话在我们耳边响起,特别是在先生准 确、生动、形象、精湛的讲授中,上古神话、诗经、屈原、庄子、墨子、 司马迁……一一走进我们心中时,同学们立刻被感染了,折服了。同 学们低声赞叹 :“这就是大学老师,教授!”从那时开始,“大学老师, 教授”这个名词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并且激起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1984年,增林师开始招收2名先秦文学硕士研究生,我毅然报考并 有幸和龚世俊兄成为先生的开门弟子,这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人生 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由此一步,我就改变了当一辈子中学语文老 师的宿命,有可能实现“当一名大学老师,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梦想。

 在增林名下的三年研究生生活,使我进一步体会、认识到作为一 名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内涵和责任担当。

 为了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我们入学前李先生就做了系统、 周密的安排,为我们设计了完备的培养计划。在又一次当面聆听先生 对《楚辞》《诗经》精深、独到的见解后,我更加深切地领悟到作为 一名大学教授的学术涵养和超人智慧。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为了奠定阅读、研究先秦典籍的基本功底, 先生为我们付出的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聘请名师来校专门为我们授课。专门从固原师专聘请了 杨子仪老师给我们讲授实用古音韵学,杨先生是湖南人,是章黄学派 的弟子,在上古音韵学领域有极深的造诣。另外还从上海专门聘请了 陈奇猷先生来给我们讲授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先秦诸子研究。陈先生是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终身编审,在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古天文学、古 音律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的学术著作《韩非子校释》《吕氏 春秋校释》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迄今为止仍然代表着国内《韩非子》 《吕氏春秋》研究的最高水平。还从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了王宁先生来 给我们专门讲授了两个月的训诂学。王先生是陆宗达先生的研究生。 迄今王宁先生依然是国内汉语训诂学、汉语语言学领域的一面旗帜, 堪称一代宗师。

 另一方面,增林师为了引导我们开拓学术视野,在繁忙的教学、 管理工作(那时,先生已担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中每学年都亲 自带领我们到全国各著名高校拜访名师。记得,第一年,先生带领我们到北京师范大学拜访了《史记》研究的大家韩兆琦先生、《楚辞》 研究的大家聂石樵先生 ;到北京大学拜访了古文字学大师裘锡圭先生。 第二年,先生带领我们到四川社科院拜访了中国上古神话研究的大师袁珂先生 ;到山东大学拜访了乐府史、杜甫研究的一代宗师萧涤非先生以及古音韵学、训诂学研究的大师殷孟伦先生。那时我们才知道增林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在高亨、陆侃如、萧涤非先生名下读研究生。增林师当年从高亨先生攻《周易》《诗经》、先秦散文和司马迁的《史记》,从陆侃如先生攻《楚辞》和魏晋六朝文学史,从萧涤非先生攻《乐府》史。遗憾的是当时高亨、陆侃如先生已经作古, 只有萧涤非先生给我们讲授了他的治学经历和经验,勉励我们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要打好基本功。殷孟伦先生讲述了他当年和陆宗达先生在黄侃先生门下读研究生的情景。听了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高山仰止。 高亨先生的传承者董治安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孔子研究的基本功。此行先生还带领我们南下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拜访了章培恒、刘毓璜 等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 

令人感动的是,增林师的这一系列呕心沥血的努力,冲破了重重阻力,寻求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在当时刚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 宁夏大学,具有首创之功 ;在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都是不可多见的 ;至于近些年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不可比拟。以后的几十年中, 每当我和学界同仁谈及增林师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无不为之感慨, 甚至大有不可思议之叹。 

如今每每回想起来,在我的学术道路上,得遇增林师,是人生的 一大幸运 ;而且,我还有幸领受吴天惠、刘世俊、廖世杰、闫承尧、 陈学兰等一批优秀的老师的培养教诲。记得当年同学们曾在一起议论 评价这些老师,表示要向他们学习时,我说 :“我们学不了。因为这 一批老师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贵族精神。”他们的衣着 风貌、言谈举止、学问功底、治学态度、学术渊源、人品情趣无不洋157 溢着一种不同凡响的人文精神。他们实际上是我国教育文化转型期培 养、成长起来的文化人,他们是新中国的最后一拨“精神贵族”。这 不是我们单个人想学就能学得到的。是的,恍惚回首之间,我自己虽 然也做了几十年大学老师,也忝列教授之位,也带过不少研究生,但 是,越来越惭愧,越来越不安。实事求是地说,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 我并没有透彻领悟 ;恩师对我的殷切期望,我并没有力行不辍,真是 让老人家失望了。直到我即将退休,结束大学教学生涯时,我才清醒 地认识到,瞎忙活了几十年,该读的好书基本没读 ;读过的也基本没 有读懂。如今追悔莫及,怎奈时光不会倒流,人生没有假如。唯有写 下上面这段文字,作为对增林师的感谢和愧疚……

2016年2月19日

上一条: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下一条:见证创建宁夏大学的往昔岁月

返回顶部